焦点播报:税惠千万家 服务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04-01 10:08:34 来源:云南日报

去年,全省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1058亿元,产生了稳信心、稳生产、稳就业、稳增长的积极效应。今年我省税务系统首批推出21条便民服务举措,进一步办实事解难题,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打好政策“组合拳”

服务发展有力度

近年来,我省税务部门扎实推动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落实落细。2022年全省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1058亿元,包括落实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累计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806亿元,退税规模远超往年。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征,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等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59亿元,以及缓税缓费93亿元。“去年全面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进一步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市场主体信心和活力,有力推动了我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国家税务总局云南省税务局负责人介绍。

2022年,昆明市税务局做到应减尽减、应免尽免、应延尽延、应缓尽缓、应退尽退,通过落实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累计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为169亿元。其中,小微企业享受留抵退税户数占比达95.6%,共计退税83亿元,金额占比近50%,是最主要的受益群体。

据介绍,今年部分税费优惠政策将继续执行,这些政策在原有优惠政策基础上进行了延续和调整。如,继续将符合条件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在职职工人数30人以下免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小微企业“六税两费”优惠、扶贫货物捐赠免征增值税等。

一系列政策的延续执行将为纳税人缴费人带来更多利好,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优化便民服务

税费办理显温度

报送资料越来越薄、网上办事越来越简、办理时间越来越短、享受服务越来越精准,这是近年来广大纳税人缴费人的切身感受。

今年是税务部门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的第10年,我省税务逐步实现办税缴费由线下到线上,税费服务由能办到好办、由满意到非常满意的转变,有效提升了纳税人缴费人办税体验和满意度,进一步优化了税收营商环境。

10年间,我省持续深化拓展“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事项,47个税费种实现全程网上报、256项税费事项实现全程网上办;开发一部手机办税费移动平台,基本涵盖了高频税费业务,纳税人缴费人足不出户即可指尖办税缴费;全省办税服务厅全面推行一窗通办,272个事项全省通办;与26家银行签订银税合作协议,从2015年正式开展至今,为纳税信用良好的20余万户企业发放银税合作贷款超过2500亿元;创新“办问协同”的税企互动新模式,成立税费咨询辅导团队,民族语言、方言和外语等服务团队,个性化、精准化解决企业涉税需求。

为了方便纳税人缴费人,今年我省首批推出21条便民服务举措。自1月19日下发以来,部分措施已落地见效。云南省电子税务局五线运维机制共解答问题近2000个,问题解决率达100%,高效解决了纳税人缴费人在电子税务局办税缴费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在倾心倾力落实好“便民办税春风行动”首批措施的同时,我省税务部门将推出了第二批26条便民服务措施,将以多种渠道精准开展政策推送,让税费政策红利更好直达快享。在推进智能办税上着力,推行社会保险经办和缴费业务“一网通办”,结合数字化电子发票的推广上线征纳互动服务等,使办税更智能、更便捷。

全力开新局

税收惠民再提速

落实落细税费优惠政策和创新创优便民办税举措一直是全省税务部门的“头号工程”。我省将进一步加大精准辅导、精准落实、精准服务力度,确保政策红利充分释放,切实增进纳税人缴费人的获得感。

办税缴费服务更加便捷,聚焦需求导向,应用云南税费服务体验小程序,开展“税直达”试点,根据纳税人缴费人行为习惯不断优化服务措施;进一步完善“网上集约中心”建设,成立团队对线上受理的各类业务进行集中办理,以即时响应、即时受理为目标,快速有效解决纳税人缴费人个性化辅导需求,大幅度缩短办税缴费时间;与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同步上线征纳互动平台,实现精准推送、智能互动、办问协同、互动查询。逐步搭建起业务全覆盖、流程更简约、资料更精简、渠道更多元的服务体系。

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再加力,深入落实云南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云南税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市场主体活力若干措施;持续推进办税服务厅标准化、示范化、达标化建设,力争年内实现所有办税服务厅达到建设目标,确保全省纳税缴费服务解答一个口径、办理一个流程;按照《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要求,稳步推进发票电子化改革,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用票服务。同时将加快建立税务系统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体系,切实推动各地税务机关依法履职担责尽责。

以云南税收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我省将进一步拓展和优化办税缴费措施,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实现云南税务在全省争先、在全国进位,全面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助力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李承韩)

标签: